章节目录 第201章 一百五十万(第1页/共2页)

    第二天,在颜文翰的高期望下,《风云日报》的日销量反而出现了下滑,从五十万份跌到了四十五万份。

    再除掉这一天的新读者,实际上流失的读者反而超过了五万人以上。

    这一点让颜文翰有些费解。

    不过汇报给夏禹之后,夏禹反而面色平静,让颜文翰不必在意。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国际新闻再有意思,但是总有人不喜欢。

    之前能第一天冲到五十万份,本来就太高了,还让夏禹有些意外,一开始他的心理预期是四十万份的。

    但是后来想想也应该是《九鼎日报》把热度炒高了,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好奇,所以买了一份《风云日报》来看看。

    好奇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看这类新闻,那肯定就懒得再买了,销量下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说营销是很重要,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喜欢,那也强求不来!

    不过夏禹也很有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销量一定会再次上升的。

    果然如夏禹所料,《风云日报》每天的质量都很高,读者能够在新闻时增长许多知识,增加对外国的了解,让他们受益匪浅。

    与之而来的,就是《风云日报》每天都在上涨的口碑。

    随着一天天的口碑发酵,自从第二天销量出现下跌之后,后面的几天销量又开始攀升。

    四十七万份!

    四十九万份!

    五十二万份!

    五十五万份!

    这种成绩和趋势,让颜文翰彻底地放下心来,更加有激情和动力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而其他同行也深刻地意识到《风云日报》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报纸行业的老二已经出现了,又是属于九鼎报业公司。

    现在整个香江奥门和东南亚市场,九鼎报业公司已经遥遥领先,唯一还能勉强跟上步伐,挤进第一梯队的有且仅有星岛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的《星岛日报》了。

    这《星岛日报》要是再不争气,被甩落第一梯队,那时候纸媒行业就要变成九鼎报业公司和其他同行了。

    这画面,想想就让其他同行不寒而栗。

    ……

    在《风云日报》辉煌的背后,同行看到的是九鼎通讯社的重要作用。

    在咨询之后,其他人才发现先九鼎通讯社的条件十分宽松,只要交钱,以及在新闻上标注来自于九鼎通讯社就可以了。

    这个要求无可厚非,在了解世界上其他通讯社也是这样的时候,他们纷纷同意了。

    本就不是过分的要求,标准新闻来源而已,他们的报纸转载新闻时不一样要标准来源嘛!

    因为条件宽松,许多报社纷纷订购了九鼎通讯社的新闻服务,唯一的区别也就是不同级别的新闻服务对应不同的价钱。

    六天下来,已经签订的业务合同总额达到了一百五十万港币,购买业务的媒体也有了十八家。

    其中购买了最顶级服务的有三家,大报纸中只有《成报》这一家决心最大,另外两家反而是小报纸,一份是日销勉强破万的报纸,另一家是日销只有五千多份的报纸。

    这两家明显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理,就赌能够跟在《风云日报》的屁股后面喝口汤,但是这两家报社也相信,即使喝口汤,也能够有不错的收获。

    当然,之后这两家报社还真的成功了,销量都爆发了,未来先后冲进了日销五万份的门槛,让两家的掌舵者一直庆幸当初的决定。

    除了这三家外,其他媒体都是一些小报纸,想要改变,决心又不够大,没有破水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

    至于其他如香江的《明报》、《信报》、《大公报》、《南华早报》等,东南亚的如《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大型报纸,依旧还在观望之中,并没有急急忙忙地投入九鼎通讯社的怀抱,显然对九鼎报业公司还抱着警惕。

    这个情况,夏禹知道后也没在意,这种事情急不来,只要后面他们意识到购买九鼎通讯社的新闻服务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时,自然会一个个投过来。

    只是那时候就有些晚了,拖得越久,虽然对九鼎通讯社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他们那些报社的影响也会很大。

    毕竟在《九鼎日报》和《风云日报》的联合夹击下,注定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不寻求改变,倒霉的只会是他们。

    他们要是一个个倒下,受益最大的还是夏禹的九鼎报业公司。

    而香江的电视台和有线电台等媒体,也还没有购买九鼎通讯社的新闻服务,不过听说已经有一家有线电台正在商议这个事情了。

    想必再过不久,一定会有电视台或者有线电台购买新闻服务的!

    ……

    到了《风云日报》问世的第七天。

    夏禹照常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些公司事务,处理完毕之后,他继续写着《寻秦记》。

    过了这么久,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