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小说 +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
作者:向前
全书分为“作家论”、“作品论”、“评论”和“理论”四辑,是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的自选集,他评价自己的文学理论研究时说:“就批评阵地而言,80年代我主要活跃在报纸,而90年代则逐渐转向刊物;就批评范围而言,80年代我专攻军旅,90年代则兼及当代。前者是否说明批评深度在逐渐加强,后者是否说明学术视野在不断扩张,总体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势头?”这本评论集正好证明了这一自我评价。
作者:
本书编为四辑,第一辑“作家论”,第二辑“作品论”,第三辑“评论”,第四辑“理论”。每辑十篇,共辑四十篇,四十余万字。这是一本文学师友用文学笔法评说朱向前的书。全书收集近二十年来朱向前的师长、朋友和学生的文章约三十万字,有评点、有批评、有侧记、有印象,门类繁多,风趣好读。
作者:向前
我反对——当然是反对那些不该或不宜“下海”的真正具有文人品格的文人们“下海”,而对于另外一些原本就以从文作为“敲门砖”或“终南捷径”的本质上是商人的人来说,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关于他们“下海”,其实可以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叫作“商人归队”;只不过他们是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为自己的彻底“脱队”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和恰如其时的机会罢了——他们自然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是也。至于我为什么反对“下海”,年来或撰文或讲课或发言,我都有过侧重点小同的阐释,因此,这里仅就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再分别简单地谈一下我的相关思考。
作者:向前
朱向前的名字,是和我国当代军旅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我们想要了解军旅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态势,想要了解它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的创作思潮,有几位批评家的文章大约是不可不看的,而其中,朱向前无疑是重要的一员。这不仅因为朱向前身在军旅,写的多是有关军旅文学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朱向前特别敏感于创作思潮的变化,富于宏观性的概括力,他对新的作家作品固然很关注,但他更善于全局在胸地把握军旅文学整体的潮汐变动,用属于他自己的、新鲜的、准确的、具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创作的流向。正是这一点,使朱向前与他的同行们区分开来。他是那样地贴近着创作的实际和作家的实情,他又是那样地超离着具体的作家作品,仿佛站在高山上看一条在雾霭里若隐若现的河流。他的《军旅文学的“疲劳感”》、《军旅文学面临艺术变革的挑战》、《寻找合点:新时期两类青年军旅作家的互参观照》、《乡土中国与农民军人》诸文,就给我以深刻印象,我曾为他发现问题的才能击节叹赏。在这方面,我很同意王蒙关于朱向前的一段话:“他对军旅文学的快速扫描和敏锐把握,对青年军旅文学作家群体的带有本体性质的研究与分析等等,都触及到一些颇有深度的学术问题,为新时期军旅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向前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编年史,是人类历史的载体,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阅读史,便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和精神成长史。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是支撑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是铸就高贵灵魂的丰富给养。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向前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编年史,是人类历史的载体,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阅读史,便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和精神成长史。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是支撑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是铸就高贵灵魂的丰富给养。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向前
朱向前以军旅文学批评起家,如今已越出军旅,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年轻批评家了。在批评沉入低谷,批评队伍心态浮躁、心灵失衡的今天,向前却能理智地调整自身,以沉稳的姿态依然执着于批评的创造之中,为沟通理论与创作、文学与读者做了有益的工作,并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向前的批评自然也有其弱点。五年前我们在太湖的对谈中曾涉及到这一问题。
作者:向前
本书收入作者为40多部文学作品写作的序跋
作者:向前
《“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以“记忆”命名,然而,朱向前并没有沉湎于往事不能自拔,阅读之中可以感受到,他于回忆的“微醺”中始终保持了一名评论家的清醒和独立。在笔者看来,即便是收录“文学记忆”,本书仍然延续了朱向前评论文章的一贯风格:即在分析当下文学现象的同时,预测新的文学发展趋势并给予理论引导,保持一种开放和从容的研究态度。本书既表现出对1990年代以来军旅文学被迫卷入商品化浪潮的慨叹与担忧,呼唤“纯文学”写作的回归,同时期盼军旅文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双向掘进。这足以见出朱向前对军旅文学寄情之深和他本人对于批评研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